仇子明
繼今年1月斥資15億元購買華夏銀行
理財產品後,3月28日,蘇宁云商(002024.SH)又公告擬在2013年內再動用不超過30億元(含)自有資金,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購買銀行等
金融機構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或其他規定的理財產品。
儘管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現象井噴于2010年,但隨著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
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監管指引》),明確上市公司的閒置募集資金可進行現金管理後,上市公司便對銀行理財產品更顯青睞。據Wind統計,僅2013
年前兩個月,上市公司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就達500億元,而2012年全年,投資銀行理財產品的176家上市公司的總投資為693億元﹔2011年的
數字則分別為90家、306億元。
隨著銀根緊縮加劇,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加入了“理財大軍”,但不排除,背後有一些是上市公司與銀行之間先買後貸的“錢規則”。一位浙江上市公司董事長向本報坦言,“銀行說,‘妳買我們1個億的理財產品,我們給妳們貸兩個億,妳不買,我們就不貸’,妳說我們買不買?”
30億豪擲
儘管蘇宁云商是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新兵”,但其出手可謂闊綽。且不論其30億元的計劃投資額,僅僅是2013 年1 月以15 億元購買華夏銀行南京分行發行的1 年期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理財產品(保本浮動收益型),就堪稱“2013第一大單”。
蘇宁云商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公司作為零售企業,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現金流也呈階段性波動。蘇宁云商“不差錢”,用部分閒置的自有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
是基於低風險和保本的考慮,可以進一步增強公司的現金管理能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總之比銀行存款要高,但我們不會動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不會在
二級市場投資
股票,那樣風險太高。”
蘇宁云商3月30日公布的年報顯示,其2012年年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達202.43億元。
至於為什麼是華夏銀行,上述內部人士表示,華夏銀行是蘇宁云商的長期合作伙伴,故而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算得上是一種互相支持。
來自華夏銀行方面的聲音亦證明了這種關係。華夏銀行行長在2010年一篇名為《與中小企業同舟共濟共同成長》的演講中就提及:“蘇宁電器(即蘇宁云商前
身)在創業初期遇到資金周轉瓶頸的時候,華夏銀行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渡過難關。……發展中,華夏銀行與他們攜手共進,業務合作日益深化。”在蘇宁電器的
創業初期,華夏銀行系該公司最重要的
貸款銀行之一。
發展壯大後的蘇宁云商,也對華夏銀行“報之以李”。2008年6月、2009年12月、2012年7月,蘇宁云商最近三次的定向增發,募集資金的存放銀
行中,均少不了華夏銀行的身影。截至2012年底,蘇宁云商共有13個募集資金專戶、13個定期存款賬戶和9個通知存款賬戶。其中,華夏銀行在13個募集
資金專戶中占據3席,募資余額加利息收入合計1.71億元﹔在13個定期存款賬戶中,華夏銀行占4席,合計6.7億元,僅在華夏銀行南京湖南路支行一家分
行,就達2.97億元,為13家銀行(及其分行)之首﹔在9個通知存款賬戶中,華夏銀行占3席,其餘的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
行、民生銀行的分行各自衹占1席,蘇宁云商在華夏銀行的通知存款余額加利息收入共計1.77億元。
蘇宁云商2012年末短期
借款達17.52億元,2011年末為16.67億元。
此外,蘇宁云商的歷年關聯交易公告中可以看出,其曾頻頻為子公司向華夏銀行擔保借款。
集體偏好的背後
蘇宁云商的投資理財喜好,在上市公司中並不鮮見。尤其是《監管指引》發布,這類投資呈加速態勢。2013年前兩個月,上市公司計劃用於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就達500億元,超過了2012年693億元的70%。
1月4日,豐華股份購買了交通銀行一理財計劃共2.9億元。3月1日該公司贖回上述理財計劃後,又購買了3.7億元的信托產品。
3月12日,亞太科技運用暫時閒置的超募資金2.5億元購買了
上海浦發銀行的兩款理財產品,而此前,該公司已用自有資金8300萬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3億元購買了保本保證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
華泰證券一位行業研究員表示,《監管指引》並非上市公司買理財產品的發令槍,此前,“2011年5月,海螺水泥發行了95億元公司債券,之後一個月,便稱擬以40億元經營資金用於理財,其在2012年中期收回40億元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為3.85%,比起
融資成本都要低。”
上述研究員稱,在流動性緊縮的背景下,企業融資趨于緊張,有時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為了爭取
銀行貸款而進行了一種“彼此心知肚明的利益交換”。
細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的券商保荐報告發現,上市公司捧場理財產品的銀行,多是其資金存放銀行。
漫步者旗下的一家
北京子公司曾累計斥資1.3億元在2011年8月購買浦發銀行北京分行的理財,浦發銀行是漫步者的募資存放銀行。但在此之前,該北京的子公司還以1億元購買了興業銀行東莞銀行的理財產品,購買的時間點與其在東莞開展項目的時間點高度吻合。
2011年6月,兆馳股份購買的10份理財產品中,有8份來自建行,其中有4份來自建行南昌分行。不久,兆馳股份將其募集資金專戶由其大本營所在地中國
銀行深圳上步支行轉入建設銀行南昌火車站支行。“募集資金在這家銀行,為了使用方便,購買其短期理財產品,幫助銀行地方分行完成考核任務,這種捧場關聯銀
行的做法在業界是公開的祕密。”上述浙江某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不單單是為了捧銀行的場,有些是為了爭取貸款,以前是“先存
後貸”,現在銀行放貸收緊,得“先買後貸”。
上述高層還補充稱,並非所有的銀行都要“先買後貸”,但如果不買其理財產品,貸款利率一般就要上浮30%以上,還得排隊等著審批﹔但若買了,銀行就把企業當作優質客戶,貸款利率也就是基准利率,審批方面也會在速度上開綠燈。
上述研究員還表示,“理財產品作為一種投資標的,在概率上比存款划算些,未嘗不是一舉多得的選擇。對於銀行而言,儘管是為了完成考核任務,但銀行近年來加大了對上市公司推廣理財服務,使上市公司現金管理的意識逐漸增強,也並非壞事。”
儘管上市公司強調,投資標的選擇均考慮流動性較強、收益固定的產品,但理財產品並非零風險,產品虧損及操作中發生丑聞也有見諸報端。這更考驗手握閒錢的上市公司,在投資理財時需加強
安全性管理。
來源: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404/9304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