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貸款利率至今未見下調背後有四點玄機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徐瑾
  信貸市場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潛流暗涌。央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新政從出台到實操,這兩個月各家商業銀行尚未亮出下調貸款利率的舉措。背後有什麼玄機?從銀行角度來看,至少有4點值得注意。
  自從7月20日央行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以來,各界一致看好,認為能使銀行提供更低水平的貸款利率,並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不過,兩個多月過去了,期望中的各家銀行調低貸款利率的新聞並沒有出現,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沒有出現明顯轉機。
   這兩個多月里,信貸市場看似「風平浪靜」,實則潛流暗涌。新政從出台到實操,中間有個緩衝時期,因而這兩個月各家商業銀行尚未亮出下調貸款利率的舉措。 取消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下限后,商業銀行調低貸款利率的新聞沒有如期出現,貸款利率提升和額度緊張卻成為熱門話題。不少銀行取消利率優惠,有的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利率上浮達100%。
  背後有什麼玄機?從銀行角度來看,至少有4點值得注意。
  首先,降價空間有限。當前各家上市銀行平均資金成本一般在3%左右,如果加上管理成本、風險成本等因素,資金綜合成本在5%左右。而相應的半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5.6%,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1-3(含)年的利率為6.15%,這意味著即使一筆銀行貸款零利潤,下浮的空間應該在20%左右。
  如果考慮到很多銀行的短期行為,比如臨近考核季發行吸儲類理財產 品,提高各檔次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等等,實際的資金成本會更高。事實上,能上市的基本都是大銀行,眾多沒有上市的城市中小銀行平均資金成本只會比上市銀行更 高。而從以往銀行的實際操作來看,根據中國貨幣政策2013年第二季度執行報告,6 月份,一般貸款中執行下浮、基準利率的貸款佔比分別為 12.55% 和 24.52%,執行上浮利率的貸款佔比為 62.93%。下浮利率的佔比僅僅一成出頭。
  第二,貸款額度緊張。銀行都有上半年大放 貸的習慣,以涉房貸款為例,央行數據顯示,上半年金融機構新增房地產類貸款1.3萬億元,同比多增7326億 元,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27.1%。對比2012年全年,金融機構房地產類貸款增加1.35萬億元,這意味著今年上半年的涉房類貸款幾乎與去年全年 相當。
  不過今年比較特殊,今年以來的錢荒折射出銀行表外資產的期限錯配的癥結。由於銀行大量發行理財產品,而期限往往都是一年以下的產 品,這些資金卻被用於長期的項目,當資金緊張,如果新的理財產品發行出問題,就會出現理財產品的兌付問題。如果項目後續資金無法跟上,最終導致項目延緩、 下馬或失敗,資金的安全會出現問題。為了避免理財產品出問題,不少銀行通過擴張表外資產,大量發行理財產品,不惜資金錯配。
  在以前,這種操作沒什麼問題,但3月28日, 銀監會公布《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8號文),8號文不僅整頓了非標債權資產擴張,也對理財產品資金池運作模式嚴格限制,要求商業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銀監會對銀行處理此類理財產品給出的時間節點是 2013年底前。過早地消耗貸款額度和監管機構的嚴厲監控,使得銀行的信貸資金捉襟見肘,至於利率優惠,更是難以提起。
   第三,小微企業議價能力較低。無論是從國外經驗還是實際情況,貸款利率自由定價期間,大企業的議價能力更強,企業的融資成本會下降,中小微企業在銀行面 前議價能力太弱,拿到基準利率已經算是大幅優惠。對銀行而言,大型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帶來的收益,顯然不可同日而語。對客戶經理而言,每年不斷上漲的業務壓力,也迫使他們尋求大型企業貸款,與中小企業相比,大型企業因其財務等各項指標更加規範,貸款流程更順暢,耗費的精力也相對更少,對於完成任務指標也更為有利。小微企業雖然利率較高,但單筆貸款的成本高,如果利率再下浮,其中的利潤無疑受到很大侵蝕。
  第四,缺乏有效競爭。雖然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達3747家,但從1996年民生銀行成立算起,17年間一直未見第二家民營銀行誕生。長期以來,國有或國有控股銀行依靠牌照壟斷以及利差壟斷獲得了巨大的收益,也對改革失去了動力。要打破這種基於牌照控制的行政性壟斷,並非僅是讓民營資本進入銀行就可解決問題的,而必須對整個銀行業市場准入制度進行重大改革。
  當前,中國儲戶一年的存款利率最高只有3.3%,略高於官方公布的通脹率。央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短期實際影響不大,但表明了利率市場化推進的決心——存款利率管制放開是必然趨勢。樂觀地預計,這個節點將在半年到一年內來臨。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1008/1080598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