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浪網
機構理財和個人理財都存在有一些小祕密,嚴格說來不算什麼違規。經長期觀察與總結,歸納出以下四大理財實戰招式供投資人參考,希望廣大投資者能合理投資、智慧理財。
招式一
鎖定中長線投資
一些銀行推出短期高收益產品以吸引投資者資金搬家,但是考慮到投資的起算時間等,產品的實際收益往往低出不少。尤其是在季度末、月度末,銀行往往會推出高收益的產品以達到完成考核的目的,投資者需認真甄選,不被數字所迷惑,相對鎖定中長線投資。
【案例】
王女士是A銀行的客戶。這天,B銀行的理財經理向王女士推荐了一款理財產品,產品的投資期為1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了4.2%,“如果投資金額達到50萬元的話,能有4.5%的收益率”。
【點評】
出于應對監管考核的目的,不少銀行都會選擇在月末、季末發行一些高收益的產品以達到“沖時點”的目的。儘管銀監機構已經加強了這方面的監管,但這樣的現象並未得到徹底杜絕。而對於銀行資金搬家來說,可能涉及到轉賬費用、交通成本、新開戶費用等,可見為一些臨時性的高收益產品動輒資金搬家並不明智。
招式二
識別“存款”式理財
一些理財產品或是投資工具冠以了“存款”的名稱,但它們並不是存款,有的還具有較高的風險。如一些銀行推出的“投資存款”,是將普通的外匯存款與外匯期權合二為一。
【案例】
由於人民幣升值,一些手中持有外幣的投資者陷入了兩難,他們迫切需要尋求到為外幣保值增值的渠道。然而,選擇了“高收益”的投資存款,卻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虧損。“存款”也不安全了嗎?
【點評】
事實上,這種“存款+外匯期權”的雙貨幣理財產品在2009年時就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然而記者發現,仍有一些同樣的產品被冠以“存款”的名稱,加上理財經理對風險揭示的缺漏,導致仍有投資者對此類產品產生誤解並直接招致投資損失。
招式三
謹慎使用房貸理財賬戶
並非所有存入“房貸理財賬戶”的資金都可以用來抵減房貸余額,而是采用按比例提取一部分資金的方式獲得貸款利率與活期存款利率之間的息差收益。如果分攤到所有資金上,這一收益率並不具備優勢。
【案例】
前幾年劉先生買入的一套房產還有80萬元的貸款余額。銀行的理財經理為他推荐了“房貸理財賬戶”,50萬元的資金不用提前還貸,卻可以抵減房貸余額降低利息支出。結果,劉先生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點評】
“房貸理財賬戶”這樣的產品是非常討巧的,在沒有降低貸款余額的同時,銀行增加了存款額,在業務指標考核時起到了“存貸雙收”的目的。對於貸款客戶來
說,選擇這樣的產品則需要了解的是理財賬戶收益的實際計算方式。不同的銀行對於資金的分檔、收益的計算各有其詳細的規定。
招式四
提防高利率貸款陷阱
一些消費貸款、無抵押貸款的利率通常較高,為了吸引貸款人,理財經理通常會使用一些小的花招,如選擇“還款計劃表”作為替代答案。貸款人不具有專業知識,很容易被不同的利率計算方式所混淆。
【案例】
“我想申請20萬元的貸款,2年還清,理財經理為我試算了一份還款計劃,使用等額本息還款法,每個月還款9984元就可以了。”馬女士覺得,每月還款額屬於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但是這筆貸款的利率究竟是多少?
【點評】
如果我們知道了理財經理的祕密,那么在申請貸款時,妳一定要掌握其中的要領。是的,沒有錯,無論理財經理使用怎樣的替代答案,我們必須要求理財經理准確告訴我們貸款的實際年化利率是多少,並把這一利率寫入到我們的貸款合同中。請記住,這並不是一個過分的要求。
來源:北京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1106/823880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